《寻找中国制造隐形冠军》丛书主编、北京时间京融智库专家库专家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工业领域已经提出10多年,这本来是个老话题,但为什么近期又重新提起,而且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个问题很耐人寻味,引人思考。在这里,笔者将结合近年来对10多个城市、3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的深入调研和对地方工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般员工的访谈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新一轮培育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的提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强国兴衰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至今,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多年超过美国,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毫无疑问,在当今的国际舞台,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整体上大而不强。这些差距表现出来的是整机或终端产品的差距,但其背后反映出来的却是产业基础的薄弱,特别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软件的薄弱。当前,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大家说的外部“卡脖子”问题、内循环的“堵点”和“痛点”问题、产业链的“断点”问题,都与产业基础薄弱有关,这已成为制约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症结所在。所以,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解决产业基础薄弱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制造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基础薄弱问题的解决要以企业为主体,特别是要以“专精特新”的龙头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为主体。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培育制造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此,拉开了新一轮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大幕。随后,一系列文件的出台,特别是“十四五”规划提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把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同时也助推了全社会对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关注的热度。

  专精特新企业的近忧和远虑

  出于编辑出版“寻找中国制造隐形冠军丛书”的需要,从2017年开始,笔者带队先后到10多个城市、3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调研、访谈,5年间完成了“寻找中国制造隐形冠军丛书”10卷的出版工作。在调研和访谈中,我们既看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功和美好的未来,也体会到了他们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境遇。从近期和长远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有远虑又有近忧。

  关于近忧。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近忧,2021年1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说得很清楚:“近期,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应收账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散发、部分地区停电限电等影响,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

  笔者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文件中提到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例如,有的企业反映,强势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中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成为常态。欠款如果拖1年左右,中小企业则至少损失5%以上,对中小企业净利润影响巨大。还有企业反映,强势企业采用汇票而不是现款方式结账,致使中小企业在汇兑方面存在损失,等于被强势企业和银行等机构又“扒一层皮”。这是一些大的房地产公司操作方法在制造业领域不当的再现。

  还有一些文件没提到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如招投标问题,很多企业招标时要求投标方必须是上市公司,这使很多中小企业失去机会。还有环保一刀切、各种违法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是时有发生,甚至有村霸折腾中小企业的现象。

  关于远虑。一个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能否获得优质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也与自身的制度建设有关。没有优质的生产要素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就难以自主创新,就生产不出优质产品,在市场中就没有竞争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一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难以获得优质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问题,企业遇到的人才短缺问题比“用工贵用工难”还严重;再如土地问题,有的企业反映,想扩大生产规模,但用地难以获得;还有资本问题,资本市场的发展一度不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在科创板、北交所的设立使问题有所缓解,但企业上市前还需要各种资金的支持,如财政支持、银行的支持、产业基金的支持等,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这些支持的难度还比较大;另外,研发能力、获得技术能力、利用数据要素的能力还比较弱。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再加上制度建设的缺欠,就会导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很难行稳致远。

  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行稳致远

  如何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从近忧看,笔者认为把现有政策落在实处是关键。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人才智力支持、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等10个方面提出31项具体举措。这个办实事清单如能落在实处,将对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巨大帮助。

  一个好的政策出台不容易,落地更不容易。2021年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一个极大地鼓舞,有利于中小企业坚定地走“专精特新”之路。但在我们的调研中有两种情况还应注意。第一种情况,我们发现,存在够条件的企业但并没有申报,因此没有获得奖补资金;第二种情况,有的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大,结果造成近两三年经营亏损,则很难获得政策支持。例如,沿海地区有一家生产电路安全保护元器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产品符合工业“四基”的要求,2021年销售收入约3亿元,但因研发投入太多,造成这几年亏损,结果很不利于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此,制订政策时还应深入思考:在锦上添花的同时,是否还要雪中送炭?

  从远虑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要解决。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制订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优质生产要素的政策。目前,我国的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但生产要素市场有待完善。经济学用生产函数来描述企业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即产出量因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而变化。由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获取生产要素方面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国家应给予政策支持,为其提供便利获得优质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但是,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是有限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不可完全依赖于政策倾斜,而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发明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如此才能保证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基本是家族企业,而且历史悠久,不乏百年老店。我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历史比较短,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品牌价值的积累,还有待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笔者认为,家族企业并不代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向上市公司不失为一条追赶和超越国外同类企业的有效之路。企业上市后实力会大增,作为公众公司,企业制度也会更加现代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上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行业翘楚。

  再次,要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关键作用。现在舆论上甚至个别专家学者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只是产业链中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大企业生产整机或终端产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生产零部件,看起来配套企业没什么主导产业链的可能,实则不然。其实光刻机、芯片、工业软件等对中国制造的“卡脖子”已经说明,真正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是市场引领者,不是大企业被动的配套者。引领市场的维度包括确定方向、制定标准、超越客户等。在当今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企业?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中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阶段还需要政策给予支持。例如,沿海地区某家致力于机器视觉检测的企业,主要生产工业智能相机和相关配套系统软件的研发,在技术上可匹敌国外竞争者的技术,在产品性价比上完胜国外产品。工业智能相机国外价格1万元以上,这家企业价格5000元左右;工业视觉软件国外价格1-2万元,这家企业价格4000-5000元。就是这样一家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工业视觉大的应用方面一些大企业对于使用国内品牌还是有顾虑,比如汽车零部件外观检测,国外价格100万元,这家企业价格70万元,但国内厂商却以进口为主。在一条产业中像这样的“专精特新”优秀企业,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使用国内品牌。这样的企业能够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而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

  我国已把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扑面而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尤其是从竞争中产生的“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理应担当责任、不负使命,在国内担当内循环主力,在国际成为外循环、全球化的先锋,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作出更大贡献。